上海市鸟类名录2019
上海市鸟类名录2019的种类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名录的分类系统根据IOC WorldBird List version 10.1进行排列。由于2019年度IOC World Bird List从version9.1更新至version 10.1,根据其更新的内容,上海鸟类名录2019相较于上海鸟类名录2018亦作出了调整。本年度的名录还涉及到本市的新记录种和鸟种的分级变动,其主要的变化有:
一、分类变动:
1.
032A 斑脸海番鸭 Stejneger's Scoter Melanitta stejnegeri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9.2根据HBW和NACC 2019-A-16等的建议,将原斑脸海番鸭的两个亚种分拆升级为独立种: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的Stejneger's Scoter
Melanitta stejnegeri和繁殖于北美洲阿拉斯加等地的White-winged Scoter
Melanitta deglandi。上海地区有分布记录的为前者,因此,名录中的英文名和拉丁名分别改为Stejneger'sScoter
Melanitta stejnegeri,中文名保持不变,分拆后的斑脸海番鸭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2.
412A 海南蓝仙鹟 Hainan Blue Flycatcher Cyornis hainanus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9.2根据Zhang et al. (2016)和Gwee et al. (2019)等的建议,将蓝喉仙鹟
Cyornis rubeculoides的
klossi亚种改置于海南蓝仙鹟
Cyornis hainanus之下,名录中增加指名亚种
hainanus;上海地区记录的应为指名亚种
hainanus;
3.
064A 黑鳽 Black Bittern Ixobrychus flavicollis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1根据Chang et al.(2003),Päckert et al. (2014)和Zhou et al. (2014, 2016)等的建议,将黑鳽由
Dupetor属改置于
Ixobrychus属;
4.
304A 黑喉山雀 Black-bibbed Tit Poecile hypermelaenus 305A 沼泽山雀 Marsh Tit Poecile palustri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1根据Tritsch et al. (2017)的建议,对
Poecile属的排列次序进行了调整,将黑喉山雀
Poecile hypermelaenus置于沼泽山雀
Poecile palustris之前;
二、英文名变化:
1.
146A 中杓鹬 Eurasian Whimbrel Numenius phaeopus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1将中杓鹬的英文名由Whimbrel改为EurasianWhimbrel;
三、年度新记录种:
2019年度,上海市鸟类共增加10个A类新记录鸟种、5个E类鸟种和5个F类鸟种。
(一)、A类新记录鸟种:
1.
031A 丝绒海番鸭 Velvet Scoter Melanitta fusca2019年12月10日,马晓辉等在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滴水湖北岸附近,观察并拍摄到2只丝绒海番鸭幼鸟。其外形特征与本市已有记录的斑脸海番鸭非常相似,但头部显得更圆;前额至喙部的线条下凹;嘴基裸区分界区域的折角形状为圆钝角,且折角的位置在鼻孔上方,相似种斑脸海番鸭前额至喙部线条平直,嘴峰略有凸起,嘴基裸区分界区域的折角形状为锐角或直角,且折角位置位于鼻孔下方。12月29日,董文晓又在附近区域观察到另一只个体。
丝绒海番鸭为中型海鸭类,体长51-58厘米。主要繁殖于西伯利亚西北部至欧洲北部,越冬于欧洲各地的沿海地区。原为斑脸海番鸭的一个亚种,近年来分拆升级为独立种。IUCN国际濒危动植物红皮书(RedList)将其列为易危(VU)物种。此前可能由于未对斑脸海番鸭的诸亚种进行仔细分辨等因素,在国内尚未有记录或文献报道。该记录发现之后,观鸟爱好者陈青骞在审视之前拍摄到的照片时,也发现1只于2013年1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沿海拍摄到的丝绒海番鸭。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为越冬期游荡至此的迷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2.
045A 白额圆尾鹱 Bonin Petrel Pterodroma hypoleuca2019年8月11日,刘红莹和章爱芳在浦东新区周浦镇周秀路附近,捡拾并救助了1只白额圆尾鹱。其额部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色,其余上体灰色,尾羽黑色,两翼黑色具灰色羽缘,颏、喉和整个下体白色。翼下亦为白色、具两条黑色斑块和黑色外缘,通过翼下的黑斑形状可以与其他几种圆尾鹱予以区分。该圆尾鹱可能由于在台风天气因左眼受伤失明而坠落,后因救治无效而死亡。
白额圆尾鹱为中小型海鸟,体长30-33厘米。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自中国、菲律宾、日本、俄罗斯至夏威夷群岛等地。为典型的海洋鸟类,除繁殖期外通常都在海洋中活动及觅食,极少出现在大陆地区,之前仅在东南沿海省区有过零星记录。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为1909号台风“利其马”将其从远洋地区裹挟而来的迷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3. 048A 灰鹱 Sooty Shearwater Ardenna grisea
2019年8月11日,浦东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在浦东新区高明路附近,救助了1只灰鹱。其上体黑褐色,下体暗灰褐色,喉灰白色,翼下白色,边缘暗褐色,尾部为圆尾;嘴黑色,较为细长,鼻管较短;脚灰黑色。相似种短尾鹱嘴更短,且翼下羽色为深色;楔尾鹱的尾羽更长而呈楔形;淡足鹱嘴基部和脚均为浅色。在救治时该灰鹱左腿早已折断,不久后即死亡。
灰鹱为中型海鸟,体长41-51厘米。主要繁殖于南太平洋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至智利的海岛,非繁殖期亦会游荡至北太平洋的大部地区。为典型的海洋鸟类,除繁殖期外通常都在海洋中活动及觅食,极少出现在大陆地区,之前仅在福建省和台湾省有过记录。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为1909号台风“利其马”将其从远洋地区裹挟而来的迷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4.
206A 白腰燕鸥 Aleutian Tern Onychoprion aleuticus2019年8月10日,德国观鸟者KaiPflug在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镇滴水湖附近,记录并拍摄到1只白腰燕鸥。其前额和脸及头侧白色,头顶和后枕黑色,黑色过眼纹自嘴基部与头后的黑色相连;背部及两翼烟灰色,腰部、尾上覆羽及尾羽白色,尾羽呈深叉状;体下胸部、腹部和及两胁灰色,翼下覆羽白色。根据其特征判断,应为白腰燕鸥的繁殖羽。
白腰燕鸥为中型燕鸥类,体长34-38厘米。主要繁殖于俄罗斯库页岛、勘察加半岛至美国的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越冬,迁徙期经过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IUCN国际濒危动植物红皮书(RedList)将其列为易危(VU)物种。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是受到1909号台风“利其马”的影响而偏离正常迁徙线路的罕见旅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5.
207A 褐翅燕鸥 Bridled Tern Onychoprion anaethetus2019年8月10日,观鸟爱好者袁珂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内,记录并拍摄到2只褐翅燕鸥。其头顶、枕部至后颈黑色,额部白,并形成白色的眉纹延伸至眼后方,过眼纹黑色,自嘴基部与枕部的黑色相连;后颈下部灰色,形成浅色颈环,背部及两翼覆羽黑褐色,双翼的颜色更深,尾羽呈深叉状;颈侧及下体白色;飞行时,两翼初级和次级飞羽深色,翼前缘、翼下覆羽及外侧尾羽白色。相似种乌燕鸥体型略大,额部白色不向后延伸形成眉纹,颈部无浅色颈环,背部及两翼的颜色亦更深色。
褐翅燕鸥为中型燕鸥类,体长36-37厘米。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广大热带海洋地区,近年来在浙江省北部的舟山群岛附近已有记录。通常都在海洋中活动觅食,只有在繁殖期靠近岛屿及海岸活动。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是受到1909号台风“利其马”的影响,从附近繁殖地游荡至上海地区的罕见旅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6.
208A 乌燕鸥 Sooty Tern Onychoprion fuscatus2019年8月10日,观鸟爱好者薄顺奇在松江区叶榭镇黄浦江涵养林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并拍摄到1只乌燕鸥。其头顶、枕部至后颈黑色,前额白色,自嘴基沿眼先延伸至眼上缘,过眼纹黑色,与枕部的黑色相联。背部及两翼覆羽深褐色,尾羽呈深叉状;颊部、颈侧、喉部至下体均为白色;飞行时,可见两翼初级和次级飞羽深色,翼前缘、翼下覆羽及外侧尾羽白色。相似种褐翅燕鸥体型略小,前额白色延伸至眼后形成明显的白色眉纹,后颈下部浅色形成颈环,背部及两翼覆羽颜色亦更浅。
乌燕鸥为中型燕鸥类,体长40-42厘米。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广大热带海洋地区。通常都在海洋中活动觅食,只有在繁殖期靠近岛屿及海岸活动,繁殖期后会在各处海域游荡。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是受到1909号台风“利其马”的影响,从附近海域游荡至上海地区的罕见旅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7.
209A 粉红燕鸥 Roseate Tern Sterna dougallii2019年8月1日,观鸟爱好者薄顺奇在崇明区横沙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并拍摄到1只粉红燕鸥。其前额、头顶至枕部黑色,后颈白色;背部和两翼浅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白色,尾羽白色,呈深叉状;脸部、喉部至下体白色;外侧的初级飞羽外翈黑褐色,嘴和脚均为红色。根据其特征判断,应为粉红燕鸥的繁殖羽。
粉红燕鸥为中型燕鸥类,体长31-38厘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和部分温带的近海海域和岛屿,在我国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诸省区,近年来在浙江省的沿海岛屿亦有繁殖记录。此次在上海地区的出现,应是受到1909号台风“利其马”的影响,而游荡至上海地区的罕见旅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8.
377A 白喉林莺 Lesser Whitethroated Sylvia curruca2019年1月1日,观鸟爱好者顾泽含在奉贤区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内观鸟时,发现并拍摄到1只白喉林莺。其头部灰褐色,耳羽颜色较深为深褐色,背部至尾部沙褐色,外侧尾羽羽缘白色;喉部白色,胸部至腹部白色,腹侧至两胁浅褐色。根据分布及羽色特征判断,应为
blythi亚种。
白喉林莺为小型莺鹛类,体长13-14厘米。繁殖于欧洲、西亚、中亚至西伯利亚中东部地区,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等地亦有繁殖记录,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至南亚地区越冬。近年来在我国东部的河北省和北京市等地均有过记录。此次在上海地区的记录应为迁徙后期游荡至本市的迷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9.
402A 黑颈鸫 Black-throated Thrush Turdus atrogularis2019年10月4日,观鸟及摄影爱好者俞捷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黑颈鸫。其头部至背部淡灰褐色,喉部白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至胸部的黑色纵纹和斑点更为浓密,下胸至腹部白色,具少量黑褐色纵纹。根据其羽色特征判断,应为黑颈鸫的第一年雄鸟。之后的2019年10月17日,姚伟在普陀区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内,又拍摄到1只黑颈鸫的第一年雌鸟。
黑颈鸫为中型鸫类,体长23-25厘米。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中亚及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等地,我国东部地区亦有少量过境和越冬记录。黑颈鸫原为赤颈鸫的北方亚种,近年来分拆升级为独立种。此次在上海地区的记录应为迁徙期游荡至本市的罕见旅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10.
449A 西黄鹡鸰 Western Yellow Wagtail Motacilla flava2019年5月1日,观鸟及摄影爱好者赵海明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内,发现并拍摄到1只西黄鹡鸰。其头部及颏部纯白色,略杂有深色斑,背部黄绿色,两翅黑色具黄绿色羽缘,体下自喉部至腹部均为明黄色。根据其羽色特征判断,应为
leucocephala亚种。
西黄鹡鸰为中小型鹡鸰类,体长15-16厘米。为原来的黄鹡鸰分布于欧洲、西亚至中亚的诸亚种(除迁徙于东亚地区的3个亚种以外)分拆独立而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前,
leucocephala亚种在我国东部地区仅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过记录,北京市也曾有过
feldegg亚种的记录。此次在上海地区的记录应为迁徙期游荡至本市的迷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二)、E类鸟种:
1.
1005E-d 黑白扇尾鹟 Willie Wagtail Rhipidura leucophrys2019年8月27日,袁珂等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黑白扇尾鹟。其眉纹白色,头部、背部、尾部和上胸黑色,其余体下均为白色,颊部具少许白色斑纹,两翼略沾褐色。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新几内亚岛及澳大利亚等地,在当地均为留鸟不做迁徙。从本次记录的照片来看,其羽毛完整无捕捉饲养的痕迹,且在本地花鸟市场中均未曾出现过该鸟种,因此我们推测其很可能于当地的港口跟随往来的船只而来到上海地区,将其列为E-d类鸟种。
2.
1006E-a 白喉红臀鹎 Sooty-headed Bulbul Pycnonotus aurigaster 2019年4月28日,观鸟爱好者向余劲攻在崇明区崇西湿地科研站观察到1只白喉红臀鹎,但由于没有随身携带照相设备,未能拍摄到照片。白喉红臀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至西南地区,本市临近的浙江省亦有分布记录,极有可能于迁徙期扩散游荡至上海地区。但此次记录尚无影像或声音作为证据,因此将其列为E-a类鸟种。
3.
1010E-b 日本绣眼鸟 Warbling White-eye Zosterops japonicus2019年10月31日,张笑磊等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疑似日本绣眼鸟(暂名)。日本绣眼鸟与本市已有分布的暗绿绣眼鸟和红胁绣眼鸟均有些许的差异;其额部与头顶颜色相近,不似暗绿绣眼鸟的浅黄色,胸部和两胁为浅酒红色而不似暗绿绣眼鸟的浅灰色;而较之红胁绣眼鸟两胁清晰的棕红色斑块亦有所区别;但由于当时已接近傍晚,所拍摄到的照片不够清晰,且受到较低色温的光线影响,照片中体羽的颜色也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之后章麟以及德国观鸟者KaiPflug均有数次观察记录,但均未获得可靠而完整的影像记录。日本绣眼鸟(暂名)由原来的暗绿绣眼鸟、灰腹绣眼鸟和山绣眼鸟通过线粒体DNA研究后,重新分拆组合而成。主要分布于日本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东亚至东南亚的岛屿地带,我国台湾地区有过记录。虽然此次记录拍摄有照片,但其细节特征尚不能完全体现出日本绣眼鸟(暂名)的全部特征,因此将其列为E-b类鸟种。
4.
1012E-a穗䳭 Northern Wheatear Oenanthe oenanthe2019年10月27日,英国观鸟者IanAnderson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观察到1只穗䳭的雌鸟,但由于没有随身携带照相设备,未能拍摄到照片。穗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省等地,本市临近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均曾有过记录,亦有可能在迁徙期出现于上海地区。但此次记录尚无影像或声音作为证据,因此将其列为E-a类鸟种。
5.
1016E-b 布氏鹨 Blyth's Pipit Anthus godlewskii2019年4月27日,日本观鸟者永井真人和刘雨邑等在临近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的橄榄路茉莉路附近,发现并拍摄到1只疑似布氏鹨。布氏鹨与本市已有记录的理氏鹨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但体型略小,嘴部较理氏鹨更短而细,眉纹亦显得更短而不甚明显;中覆羽的黑斑形状略圆,而理氏鹨则更尖;尾羽及后爪也较理氏鹨更短,鸣叫声亦有差异。布氏鹨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蒙古至我国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于南亚、东南亚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越冬,近年来于迁徙期在我国东部亦有少量记录。虽然此次记录拍摄有照片,但其细节特征尚不能完全体现出与理氏鹨之间的差别,且未有鸣叫声的录音记录,因此将其列为E-b类鸟种。
(三)、F类鸟种:
1.
2012F 大紫胸鹦鹉 Lord Derby'sParakeet Psittaculaderbiana2019年3月24日,臧少平等在杨浦区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内,观察记录到1只大紫胸鹦鹉。大紫胸鹦鹉主要分布于距离上海地区较远的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印度东北部,且见于鸟类贸易市场中,有一定数量的饲养者,本次记录应该是人工饲养后于笼中逃逸的个体,因此将其列为F类鸟种。
2.
2013F亚历山大鹦鹉 Alexandrine Parakeet Psittacula eupatria2019年6月23日,叶龚劼在浦东新区世博公园内,观察记录到1只亚历山大鹦鹉。亚历山大鹦鹉主要分布于距离上海地区较远的巴基斯坦、印度至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且见于鸟类贸易市场中,有一定数量的饲养者,本次记录应该是人工饲养后于笼中逃逸的个体,因此将其列为F类鸟种。
3.
2022F 红嘴山鸦 Red-billed Chough Pyrrhocorax pyrrhocorax2019年3月27日,何鑫等在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内,发现并拍摄到1只红嘴山鸦。红嘴山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距离上海有一定距离的我国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该红嘴山鸦从其羽毛状态来看有一定的人工饲养后的磨损痕迹,且脚部套有金属脚环。本次记录应该是人工饲养后于笼中逃逸的个体,因此将其列为F类鸟种。
4.
2046F 林八哥 Great Myna Acridotheres grandis2019年3月30日,祝莉娟等在闵行区闵行文化公园内,发现并拍摄到1只林八哥。林八哥主要分布于距离上海地区较远的我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在鸟类贸易市场里有一定数量的笼养个体,其羽毛状态亦有人工饲养后的磨损痕迹。本次记录应该是人工饲养后于笼中逃逸的个体,因此将其列为F类鸟种。
5.
2050F 棕腹仙鹟 Rufous-bellied Niltava Niltava sundara2019年5月15日,Kai Pflug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内,发现并拍摄到1只棕腹仙鹟。棕腹仙鹟主要分布于距离上海地区较远的我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因为其羽色鲜艳,亦有一定数量的笼养鸟的记录,从照片来看,其尾羽的明显磨损极有可能因笼养而造成。本次记录应该是人工饲养后于笼中逃逸的个体,因此将其列为F类鸟种。
三、鸟种记录移除:
2019年度,有1个鸟种的亚种从上海鸟类名录的正文中移除:
1.
140A 环颈鸻 Kentish Plover Charadrius alexandrinus根据章麟(2017)等的报道,历史文献中上海地区的
dealbatus亚种记录均应为
nihonensis亚种,近年来在上海地区有繁殖记录的为指名亚种
alexandrinus;而
dealbatus亚种的繁殖分布区域为福建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等地,其在上海地区是否有分布,还需要确切的观察和影像依据。因此,将环颈鸻
Charadrius alexandrinus的
dealbatus亚种从“上海鸟类名录”中移除;
四、鸟种分级变动:
(一)、参照台湾鸟类名录的分级经验,从本年度开始,我们对附录一(E类)鸟种的出现状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估细分,并将附录二(F类)中符合新的分级标准的4个鸟种:灰喉山椒鸟、橙头地鸫、橙腹叶鹎和叉尾太阳鸟,先行调整至附录一(E类)内。
附录一(E类)鸟种的具体分级为:
E-a:有记录报道,但尚无文献、影像或声音记录作为佐证的鸟种;
E-b:具有近似鸟种,但通过已有的影像或声音记录无法明确区分的鸟种;
E-c:在上海市的周边省区有分布,但无法完全排除其逃逸可能性的鸟种;
E-d:远离分布区且不具迁徙性,但可能随船而来,无明显人工捕捉或饲养痕迹的鸟种;
对原附录一(E类)中7个鸟种的评估状况如下:
1.
栗树鸭 Lesser Whistling Duck Dendrocygna javanica2006年8月31日,由英国观鸟者MikeHooper记录于浦东新区世纪公园,但无影像记录作为佐证,将其列为E-a类鸟种;
2.
白腹军舰鸟 Christmas Frigatebird Fregata andrewsi2007年5月4日,由德国观鸟者FrankLaessing记录于黄浦区外滩附近,该记录拍摄到了照片,但通过照片无法准确区分与白斑军舰鸟之间的差异,将其列为E-b类鸟种;
3.
灰林鸮 Himalayan Owl Strix nivicolum2005年10月20日,由英国观鸟者MikeHooper记录于杨浦区共青国家森林公园,但无影像记录作为佐证,将其列为E-a类鸟种;
4.
饭岛柳莺 Ijima's Leaf Warbler Phylloscopus ijimae2018年4月23日,由董文晓等记录于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但无影像记录作为佐证,将其列为E-a类鸟种;
5.
山鹪莺 Striated Prinia Priniacrinigera2002年5月18日,由崔志兴、王吉衣和陆巍等记录于杨浦区江湾机场,但无影像记录作为佐证,将其列为E-a类鸟种;
6.
沙白喉林莺 Desert Whitethroat Sylvia minula2006年12月11日,由爱尔兰观鸟者AngusLamont记录于闵行区春申万科城,但无影像记录作为佐证,将其列为E-a类鸟种;
7.
褐河乌 Brown Dipper Cincluspallasii上海自然博物馆中保存有一只于1938年在上海地区采集的褐河乌标本,但其尾羽磨损较为明显,尚无法完全排除其逃逸的可能性,将其列为E-c类鸟种;
对原附录二(F类)调整至附录一(E类)内的4个鸟种的评估如下:
1.
灰喉山椒鸟 Grey-chinned Minivet Pericrocotus solaris2013年1月10日和2018年4月22日,分别由冯斌和成思源记录于杨浦区共青国家森林公园和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灰喉山椒鸟的分布区目前已经北扩至浙江省北部地区,因此有扩散游荡至上海地区的可能性。但从最近一次记录的照片上能观察到其尾羽尚有一定的磨损,因此无法完全排除其逃逸的可能性,将其列为E-c类鸟种;
2.
橙头地鸫 Orange-headed Thrush Geokichla citrina2014年4月8日和2017年5月12日,分别由playanybody(网名)和美国观鸟者CraigBrelsford记录于杨浦区共青国家森林公园和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橙头地鸫在本市临近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均有分布,很有可能在迁徙期扩散游荡至上海地区。从CraigBrelsford在南汇东滩禁猎区拍摄到的照片来看,仍然存有一些疑似笼中人工饲养的痕迹,无法完全排除其逃逸的可能性,因此将其列为E-c类鸟种;
3.
橙腹叶鹎 Orange-bellied Leafbird Chloropsis hardwickii2009年7月1日、2017年4月1日、2019年3月23日和4月5日,由伍贻禄、叶龚劼、StevenBonta和夏瑾等分别记录于黄浦区延中绿地、徐汇区漕河泾地区、松江区天马山和虹口区场中路附近。橙腹叶鹎在临近的浙江省北部地区既有分布,有可能于迁徙季节游荡至上海地区。但上述几笔记录中,有照片记录的个体均有明显的羽毛磨损痕迹,其余记录均无照片,因此亦无法判断其生存状况,无法完全排除其逃逸的可能性,故将其列为E-c类鸟种;
4.
叉尾太阳鸟 Fork-tailed Sunbird Aethopygachristinae2016年1月16日和2018年10月2日,由庄珺和成思源分别记录于浦东新区南汇东滩禁猎区。叉尾太阳鸟的分布区目前已经北扩至浙江省北部地区,很有可能扩散游荡至上海地区。但2016年的记录无影像作为佐证,而2018年的记录拍摄到了照片,但照片提供的细节不足,无法作为判断种类的依据,因此将其列为E-a类鸟种。
(二)、2019年度,另外有1个鸟种的分级发生了变化:
1.
099D 白头鹞Western Marsh Harrier Circus aeruginosus根据朱磊(2019)等的建议,由于白腹鹞幼鸟的形态与白头鹞极为相似,存在很大的辨识错误可能性,我国东部地区以前的多笔白头鹞记录,经考证均为白腹鹞的误认。根据Sowerby(1943)的报道,本市的数次记录亦为野外观察记录,尚无其他可以确认的标本记录予以证明,因此将分类级别由C类变为D类;
经过以上更新后,截至2019年度,上海市鸟类A类至D类的鸟种共计22目78科242属494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3.51% (494/1474)。其中非雀形目鸟类21目41科138属268种,雀形目鸟类37科104属226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8种;列入IUCN国际濒危动植物红皮书(RedList)极危(CR)物种6种,濒危(EN)物种9种,易危(VU)物种23种。按鸟种分级统计:A类鸟种467种,B类鸟种暂无,C类鸟种20种,D类鸟种7种;另有E类鸟种16种,F类鸟种58种;上海市鸟类名录2019的具体种类排列可见文后的表格。
上海野鸟会记录委员会
2020年1月
参考文献: 1. BirdLifeImternational. 2019. Birdlife Data Zone species factsheets.
http://datazone.birdlife.org/species.Accessed 20 December, 2019.
2. ChinaBird Report Ed. 2019. The CBR Checklist of Birds of China v7.0. [中国观鸟年报编辑. 2019.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7.0版. ]
3. Rasmussen P & D Donsker (Eds). 2020. IOC World Bird List (v 10.1). doi :10.14344/IOC.ML.10.1.
http://www.worldbirdnames.org/.4.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5. 章麟 张明. 2017. 中国鸟类图鉴(鸻鹬版). 福州:海峡书局
6. 郑光美主编. 2017.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7. 朱磊 杨小农 杜军 蒋志友 王惠 刘阳. 白头鹞在中国的分类和分布讨论. 动物学杂志. 2019 54(1):123~133.
上海市鸟类名录2019.pdf (892 K) 下载次数:310